必威体育

首页 > 文化 > 博览 > 视野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思考

本站发表时间:[2021-03-02]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崔西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对马克思1844年流亡巴黎时写下的诸多重要手稿的部分摘选,被后世评价为最难懂的著作之一。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方法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范式,从让?巴?萨伊、亚当?斯密等人的国民经济学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刻批判性考察,引导了一场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新革命。马克思本人的劳动异化理论也正是在手稿中提出。

  人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来满足生存和繁衍后代的需要,那么人们是否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更加热爱劳动和勤奋劳动呢?马克思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和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基于资本家对工人劳动产品的占有事实认定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工人就越贫穷。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工人,但是由于资本家才是资本的所有者,工人得到的只是他作为工人生存和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成为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存在物。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又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后,工人进行劳动不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感到的是不幸而不是幸福,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工人开始把劳动看作瘟疫,只要强制力量一旦停止,就会设法逃避劳动。劳动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第三,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分野在于意识。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活活动区别,而人则使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人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此意义上上人是类存在物,而且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证明。人有意识并能通过意识支配下的能动实践直观自己。但是异化劳动使得劳动成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自己的身体和身外的自然界与精神本质已经相异;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前述三个异化的直接结果。马克思认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以实现和表现,所以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与工人异化后,会归属于谁呢?马克思一针见血,只能归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资本家或者是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的别的名字。经济领域内的劳动异化最终将会演变为政治领域内的阶级分化和对立。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否定了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和李嘉图等人的“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的论点,开始从人的自身出发,全面肯定人的价值,积极主张人的全面复归和人性的彻底解放。但是后人往往缺乏理论探索的勇气和毅力,倾向性地将注意力集中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思想,只是将劳动异化理论降格为马克思主义的辅助认识工具。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尤其是所折射出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正义哲学在后工业时代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