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首页 > 文化 > 博览 > 纵横

我国古代的九品中正制

本站发表时间:[2020-07-01] 来源:北京法院网 作者:

  九品中正制创始于魏,沿用至宋、齐、梁、陈各代。这一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障了士族垄断政治统治权的特殊地位。由于“九品”之分标准不确定,凭中正官的主观臆断,再加上请托、权势、裙带关系等影响,不但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使士族与庶族相隔天壤,矛盾愈益加深,且弊端丛深,贿赂公行,加速了士族、官员的腐化。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徵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

  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於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於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後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

  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在实行的初期,中正官尚能秉公行事,加上立法较严,对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西晋以后,随着对门第的注重和中正官逐渐有失公允,遂违背了“唯才是举”的初衷,其弊端便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中正官大多为豪门世族所垄断,人物品评实际上成了“门选”,成了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评为上品的都是世家大族,血统高贵的就能做清闲的大官,甚至坐致公卿。品评对豪门已经没有了意义,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对中正品评的兴趣和努力,只关心保持自己血统的高贵,互相都以做清闲的大官相标榜,而不愿意去于一些实际的事务,致使大权旁落,甚至把自己搞到,“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休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淬者,往往而然”——《颜氏家训•涉务》的地步。品评对出身寒门的土人来说依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障碍,他们就利用豪门纷纷以清闲和标榜的时候,趁虚而入,竟逐渐掌握了国家的机要部门。

  南北朝时,豪门的势力日趋下降,而寒门士人的势力却日渐上升。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都出身于寒门。寒门出身的人,在那时居然为帝为王,为将为相了。出于本能上对九品中正制的不满,他们就用考试的方式来增加寒门士人参政的机会,借以抬高寒门,压制豪门,给了那些一味崇尚空谈的悠闲的豪门许多难堪,豪门一方面反对考试,一方面却又雇枪手帮忙,而在考试中,又或者因错字别字漏字多而被点名训斥、罚站,或者因字迹不工而被罚饮墨水一升。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