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首页 > 网群 > 区委必威体育:委 > 东城

骑着车、背着包、走街串巷……北京东城“背包法官”冯晓光:努力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站发表时间:[2022-11-24] 来源:北京必威体育:网 作者:董振杰 通讯员 杨晨晖
   
  在东城区的胡同里,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年轻法官身影——他身后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里面装着国徽、法袍、法槌、案卷等物品,骑着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飞驰在大街小巷之间。 
  他就是冯晓光,调解员的主心骨、百姓的贴心人。每次他一来,很多纠纷就能当场化解,百姓再也不用去打官司。围观百姓有需要,他也会在办案之余一一解答,把深奥的法条用生动故事讲述,百姓听了特别解渴。因此,他收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背包法官”。
  倾心为民,多面手有着热心肠
  冯晓光是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调对接团队负责人。2020年12月,他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此外,他还获评2020年度全国法院十大亮点人物,第二届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北京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东城区优秀法官等荣誉。一路走来,每一个荣誉都见证了他对司法事业的无限赤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别看他年纪不大,民商事审判经验却非常丰富,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来,他先后办理过医疗、交通事故、人身损害、民间借贷、买卖租赁、金融保险、婚姻家庭继承、劳动争议等各类民商事纠纷6800余件,其中不乏疑难复杂案件。他曾连续两年获得东城法院结案状元,是个典型的“多面手”。他办理的案件调解率高、服判息诉率高、无发回改判,实现了“零信访、零投诉”的好效果。审结案件的同时,他更注重判后释法和解决矛盾背后的问题,尽量避免“案生案”,让百姓近距离感受东城法官的“亲切感”和“热心肠”。
  冯晓光曾被法院派往天坛地区挂职锻炼。一年间,他走遍了天坛的街头巷尾,成为“最爱管闲事儿”的法官。提到他的“热心肠”,人尽皆知,帮助街道接待化解信访,帮助居委会调处邻里纠纷,推动促成天坛街道历史首例指定监护人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无户口、无经济来源、无赡养义务人的“三无”老人。在老人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到离世的时间里,他一日三次上门照看,用吸管杯给老人喂水喂饭,帮他修补透风的窗户,帮助申请特别救助款,为其自建房申请纳入煤改电项目,同时多方寻找老人“失踪”的户口,同派出所及医院提前取得联系,就无户口老人的住院手续以及可能面临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等各种棘手问题提前做好处理预案,妥善解决老人的生前身后事。
  背包法官,走街串巷为民解纷
  “法官,您给评评理!他一楼的管道是改好了,不堵了,那我二楼不就变成一楼了吗?整个楼里的污水都往我家灌,臭烘烘的,还怎么住人哪!”
  这是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原告刘某住天坛街道一处直管公房内。由于房屋管道老化,经常发生粪水倒灌。住一楼的李老太年近九旬,房管所首先帮她整改了下水管道。但这一整,住二楼的刘某不干了。他曾起诉一楼住户,也曾起诉房管所,但经过一审、二审,均败诉。为此,刘某四处信访。此次,刘某以下水道又堵了为由,再次起诉房管所,要求进行管道改造。按照法律规定,刘某的诉求依然站不住脚。
  “法官,我已经被这事儿逼疯了!要是您家出现这情况,您怎么想?您一定得帮帮我,要不,我就住您家去!”
  “原告交给我的证据,就是厚厚一沓败诉判决书。这个案子判出去很容易,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只是多了一份判决,事情并没有解决。”回想起这个案件,冯晓光这样说:“我喜欢换位思考,这个楼上住户以老人为主,我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多次上门勘验,多方走访寻求解决方案,楼上楼下挨户做工作寻求理解支持,协调有关部门申请维修资金。4个月后,折磨整栋楼十几年的反污水问题,一次性彻底解决。
  冯法官喜欢跟老人们坐在一起唠家常。遇到行动不便当事人的案件,他都愿意上门审理。他最喜欢看胡同幽深,岁月静好。审案子的同时,他也乐于解答街坊邻居们的法律问题,帮着社区拉架劝和。大伙一看冯法官来了,也都愿意收起火气,听听背包法官怎么说。
  在冯晓光看来,坐堂办案固然高效,但不能实现司法的最优效果。司法是事后补救,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难以发挥作用。而且,等矛盾到了对峙公堂的地步,如同病入膏肓,当事人调解意愿降低,破损的家庭及社会关系也难以修复。如果能够在矛盾发生之初,司法就介入进行疏导,则能取得各方共赢的效果。而且,在老百姓的熟悉的环境里,家人还是家人,街坊还是街坊,更容易达成调解,不伤情分。
  对于冯晓光这种走街串巷的工作形式,院庭领导是支持的。“去吧!最高法院提出要加强诉源治理,上门审理一案,规范和影响一片,是有效的方式。”东城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波鼓励他:“我以前在民事审判口办案的时候,也喜欢走出去就地审理,大家都叫我‘胡同串子’,你就当个新时代的‘胡同串子’吧!”
  在东城法院“和立方”诉源治理机制安排下,冯晓光审判团队开始背着国徽巡回审判、上门指导各方调解力量合力解纷,近万名群众因此受益。背包法官的故事也通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各大媒体传遍大江南北。
  传经送宝,让更多矛盾在源头化解
  骑着车、背着包,顶着严寒酷暑上门审判,确实非常辛苦。刚开始团队同志也不大理解,“咱们这么跑,辛苦不说,很多时间都花在路上了,根本没有在法院开庭结的案子多啊,图个啥?”
  冯晓光则用医院的例子来解释:如果百姓大病小情都去三甲医院,长久下去,三甲医院就会挂号困难,看病很慢,到时候,重病患者去三甲医院就可能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社区医院则可能会废弃。我们走出去,就像三甲医院大夫到社区坐诊,只有让更多简单纠纷在“社区医院”得到化解,法院才能专注于难案、繁案。为了让更多百姓能够在社区方便快捷的办成事儿,我们的上门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从法官来了,调解员们也从此有了主心骨。各方调解员的业务能力与实战勇气也因他们的到来而显著提升,他们从以前的不敢调、不会调,到现在的敢于调、善于调,能调成的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多,源发地工作站吸附矛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2019年5月,东城法院在东城区人力社保局挂牌成立全国首家劳动纠纷调解诉调对接工作站。一旦有欠薪出现,劳动监察队第一时间将案件导入工作站;调解员立即开展工作,冯晓光团队也迅速跟进指导调解。他们在劳动者生存权和企业发展权之间找到平衡点,量身定做调解方案,帮助企业活下来,同时注重劝导员工返岗努力工作带动企业复苏,把矛盾对立方转化为利益共同体,让争议解决充满温情。工作站运行三年来,已促成3126起欠薪纠纷在源头自动履行,一站式司法确认案件617件,累计为劳动者追讨拖欠工资5116.27万元,工作站解纷平均用时不到一审审判用时的1/10,为企业和员工节约大量成本,数十家遇到暂时困难的优质企业得以挽救。该工作站已成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民心工程,获社会各界高度评价。
  如今,街道、社区、医疗、交通等多个端口都设立了工作站,这套“中心开花、四周辐射”的多元解纷机制也在逐渐发展完善,为形成具有核心区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贡献了“东城方案”。
  东城法院立案庭庭长韩毅兵将其总结为“和立方”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就是以司法为核心,将司法力量与行政力量、社会调解力量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联动社会各方,形成矛盾化解的立体格局,以合力促和谐。
  长年累月办案,让冯晓光华发早生;走街串巷上门解纷,也非常辛苦,但每每看到对立双方的手再次握在一起、人民调解员满怀成就感时,他都倍感欣慰,觉得这项工作特别有价值。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冯晓光深感自豪,备受鼓舞,内心也更加坚定要忠诚履职尽责,办好每一起案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冯晓光更觉责任在肩。“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把人民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站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在群众‘家门口’为他们解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我将继续走街串巷跑下去,尽己所能,努力把公平正义与和谐安宁送进千家万户!”冯晓光说。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