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2018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辉煌成绩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本站发表时间:[2018-10-30] 来源:中国妇女微信公众号 作者:

40年春风化雨,法治建设迎来满园春色。伴随法治发展,承载公平正义的法庭不断变化。有人将它比喻成舞台,每天上演人间百态,浓缩悲欢离合。40年,法庭发生了哪些变化?留下了哪些故事?

让我们听听老、中、青三代法律人的讲述。他们有的退休多年,回望往昔记忆犹新;有的依然在岗位奉献,不忘初心;有的正值芳华,重担在肩……作为法治建设的亲历者,他们的成长经历,折射法治改革进程的步步足印。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岁月流逝,法庭在变温暖不变

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的热播,让很多观众透过电视屏幕,看到了法院的审判实景——宽敞明亮的审判庭、温馨舒适的调解室、律师专用的更衣室、现代化的庭审设备……然而,回望40年前,那时的法庭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80年代法庭旧景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2018年新法庭落成

难忘时光,见证法庭工作变迁

一张老旧照片,记录了一位老法官上世纪80年代在法庭工作的情景,唤起了她在法院工作的记忆。这张照片的主人叫孙雅珍,是辽宁沈阳皇姑区法院的一名退休法官。怀念在法庭工作的那些日子,宛如昨天,历历在目。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1990年孙雅珍被评为辽宁省法院系统先进档案工作者

1991年之前,孙雅珍是铁岭县法院的工作人员,她在法庭做过书记员。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的案件档案仍堆放得杂乱无章,导致档案作用无从发挥。于是,孙雅珍白天在法庭记录,下班后就去档案室整理档案,有时工作到半夜。

孙雅珍回忆,那时的法院办公条件并不好,但法官们仍努力想办法,做到司法便民。比如,法院会预备老花镜,让一些眼花的当事人方便查看材料。有外地当事人来查询审判卷宗,来不及吃午饭,孙雅珍就下楼买面包、烧饼等,让对方感到温暖。

1987年6月的一天,一名三十多岁的女性领着两个孩子来到法院,她哭着请求孙雅珍帮忙。因为她的离婚判决书丢失,想补办一份。可由于记不清离婚时间,法官无从查阅案卷,她之前已来过几次,一直没有补办成功。

为帮助这位女性,孙雅珍先询问她离婚那年孩子几岁,并根据孩子年龄推算出她离婚的年份。之后,一份份地查找案件档案,终于查到那份离婚卷宗。当时,法院还没有条件复印判决书,孙雅珍就帮她手抄了一份,然后盖章。在孙雅珍看来这是份内的工作,可没想到,对方竟千恩万谢。

原来,这位女性一人养育孩子,生活很艰难。后来经人介绍,遇到了意中人,两人相处三年多,因为没有离婚判决书,迟迟无法登记。如今,补办了离婚判决书,就意味着她能拥有一段新的婚姻。

一件小事足以反映出案件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当皇姑区法院进行档案升级时,孙雅珍再次挑起了重任。她退休前,皇姑区法院的案件档案管理已经很规范、系统,给调卷的法官和当事人带来很多方便。

同样是在1987年,一套青灰色法官制服开启了一位法官的职业生涯,也留下了这位女法官的芳华。这套制服的主人叫赵庆丽,如今是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的副庭长。那一年,她带着对法律的热爱,走进西城区法院,开始在民商事审判领域耕耘,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分配到基层法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从法官到副庭长,赵庆丽一直坚守在法治第一线

法庭里,一张长方形木桌代替着审判席;法庭外,一条长长的走廊摆放着长条木凳,等待打官司的人坐在木凳上,像是在医院候诊。这是赵庆丽入职时的法庭印象。而在当时,法官也像是一名全科医生,没有繁简分流,没有案件分类,无论是离婚、侵权赔偿、劳动还是经济纠纷,轮到哪个便审哪个。

作为首都的中心城区,西城区法院一直是全国比较繁忙的法院之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西城区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也呈现“新”“疑”“难”“杂”等特点。因而西城区法院的很多次变革,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今天,人们都知道“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民事举证规则。但1992年之前,民事纠纷却依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如,一对夫妻闹离婚,两人只知在法庭上相互指责,却不知要搜集证据。而审判人员为查明事实,需要四处奔波调查以穷尽证据。以至于一些案件迟迟无法宣判。

为解决诉讼难题,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庭率先向当事人提出了“举证责任须知”,要求当事人在限期内“谁主张谁举证”,并尝试在民事审判中运用这一诉讼原则。赵庆丽回忆说,以前人们没有证据概念,不理解“谁主张谁举证”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认为他们心中的道理就是法律。于是,法官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和他们拉家常,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解释证据的作用和举证责任的划分。另一方面,在每一次开庭前法官都会进行明释,在法庭上阐明,原告和被告的举证责任以及举证不能的风险。

1992年,西城区法院这一试点工作取得圆满结果,“谁主张谁举证”也在当年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确认,成为至今民事案件的审判原则。

日新月异,科技元素在法庭绽放魅力

1999年,一个叫OICQ的聊天软件悄然流行,一个叫百度的搜索引擎初具雏形。当时,有谁会想到这些网络科技元素会出现在今天的法庭之上。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多样的家庭矛盾纠纷,离婚财产由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发展到股票、保险、虚拟财产。从传统的打官司到法院,到足不出户解决问题,科技开拓了法庭的新天地。

2015年,杭州的谢楠今在英国认识了韩国的金素妍,两人一见钟情并在英国登记结婚。两年后,他们各自回国,长期分居让情感变淡,离婚一事被提上日程。如果协议离婚,他们都得前往英国办理手续,不仅耗时还路途遥远,于是谢楠今想在国内起诉离婚。然而,金素妍却没时间专程来中国,那么这段跨国婚姻如何审判呢?

那一年西湖区法院作为试点,正在推广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对于双方同意分歧不大的离婚纠纷,可以尝试通过远程审理。看似简单的一步,却是法庭的大突破。通过远程视频审理,男女双方在各自的国家顺利离了婚。

西湖区法院副院长陈辽敏回想1995年刚到法院工作的情景,感慨颇多。那时她是一名书记员,法庭里的布置非常简单,就是在一块法兰绒的红布上挂一个法徽作为背景,两张写字台拼在一起就是审判席。法庭里的灯比较暗,开庭时她必须把头放得很低,否则看不清纸上的字迹,影响记录速度。后来,她从书记员成长为法官,法院也盖了新楼,有了明亮的审判法庭。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法庭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庭审时可以录音录像,固定庭审笔录,语音识别转换成文字,简易的案件已经不用书记员记录。法庭的智能化不仅提升了法官的工作效率,也减轻了书记员的负担。

在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设智慧法院的要求后,西湖区法院分别与微软、阿里巴巴、新浪合作,进行在线调解的系统开发,实现了在线调解3.0版本的迭代。

目前,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汇聚了21805名调解员、1447名咨询师、3家仲裁机构和1104家法院。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三位咨询师,以在线视频、语音输入、文字等方式进行咨询。

作为当事人,如果你想对案件有更全面的了解,还可点击进入在线评估环节,提交纠纷描述后,平台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识别纠纷描述中的法律要素,在24小时内自动生成一份包括法律风险、诉讼费用、法律建议等内容的书面报告。当事人可以选择自行与对方协商处理纠纷,也可以选择在线调解。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杭州西湖区法院网络调解室

在线调解的智能化、专业化、系统化得到了极大提升。调解员通过智能工作平台,可以随时查看案卷材料,查询法律法规和案例指导,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可以实现为调解员智能推荐调解技术和方法。

互联网助力解决纠纷,既是新需求,也是新机遇。从立案到审理,从举证到质证,从开庭到调解,都在网上进行。今天,打官司就像“网购”一样方便,这也是法院信息化建设从量到质的跃升。

时光沉淀,法庭细化司法为民

40年来,法庭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设施和环境的改善,还细化在司法为民的各种创新中。为方便条件受限的当事人,流动法庭可以开在家门口;为呵护挽救迷途的孩子,少年法庭应运而生;为守护家的和睦,家事法庭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巡回法庭,来到百姓身边

随着维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运用法律维护权益,即便身处偏远农村同样有司法需求。于是,法官们走出法院,将法庭开到了百姓的家门口。

乘坐巡回办案车翻山越岭,驶过崎岖山路,来到田间地头……北京房山区法院河北法庭的法官们走进百姓家巡回审判,现场开庭,如今已是第19个年头。

河北法庭管辖着房山区西北部的五乡两镇,126个行政村。辖区内山地多,平原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1999年8月,担任河北法庭庭长的晋永锁正式启动“巡回审判”。

巡回法庭是流动的,没有固定场所,但法庭要素缺一不可。农家院里挂起法庭的条幅,房外窗台摆正庄严的国徽,再从村民家中借来几张桌椅板凳,一个简单又不失庄严的法庭就搭成了。

2012年,青年法官韩玉被调到河北法庭,她跟随老法官走进村镇,巡回办案,不知不觉间,司法便民的理念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了日常工作。为彻底化解一起家庭纠纷,法官进村三四趟是常见的事。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村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她把三个儿子告上法院,要求赡养。老人行动不便,韩玉就联系区司法所的调解员、村治保主任一起到她家中开庭。案子调解成功,三个儿子达成赡养方案,老人撤诉。然而一年后,老人无法自理,去了养老院,三个儿子又因为谁出钱、谁照看的问题闹上法庭,韩玉和同事去养老院调解了三次,直到彻底化解矛盾。

房山区青龙湖镇地处山区,较为偏远,有些家庭家暴的情况时有发生。韩玉便选取了村里一个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案子现场开庭。女方因遭受家暴起诉离婚,一直被男方跟踪骚扰、言语威胁,女方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为了达到普法效果,韩玉联系村委会后进村开庭,组织村民们旁听。法官裁定支持了人身保护令申请,还对村民进行反家暴法等相关知识宣传。

司法便民、利民、亲民,为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保障和服务,是司法改革的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法院有了“炕上法庭”“田间法庭”“草原法庭”“马背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这些举措让司法为民的温暖看得见、摸得着。

少年法庭,挽救迷途的孩子

少年司法的起步,源于法院内部审判机构的一次小小改革。1984年秋,为了解决犯罪青少年人数增多的问题,有人提出应该加大震慑。但上海长宁区法院的法官们有不同看法:“对于青少年犯罪,不能只注重打击,更要教育挽救。”

作为一种尝试,少年法庭在长宁区法院应运而生。虽然最开始只是刑庭的一个专项合议庭,但这却意味着少年司法的起步。随后的几年,全国各地少年法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1987年,北京海淀区法院的少年法庭成立。在少年法庭里,不见庄严的审判台,而是和蔼的法官、检察官、辩护人与失足少年及父母围圆桌而坐。一个大大的圆桌,营造了温情、宽松又不失威严的庭审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法庭里,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法官妈妈。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组织学生参加宪法日活动

第一代“法官妈妈”尚秀云如今已从海淀区法院退休,但她每隔一段时间仍会回到法院看看当年工作的地方。海淀法院里有一间很大的展室,里面记录着三十年来少年法庭挽救感化孩子的足迹。那里的每一封信,每一件物品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此情此景,尚秀云就像看到孩子们在笑着对自己说:“妈妈,我已经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而从圆桌审判到温馨的墙壁装饰再到电子设备的添置,法庭针对少年心理而做的改变,更让尚秀云感到欣慰。这些改变与时俱进,能让少年审判更加高效、温馨,也让尚秀云看到新一代法官妈妈们的使命与担当。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如今的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有时是家长的课堂,李玫瑾、孙云晓等多位专家会来这里,从未成年人成长规律、青春期心理、儿童教育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有时又会变成舞台,上演一幕幕亲子剧,法官和专家在法庭上引入体验式“小游戏”,由失足少年和家长共同“闯关”,帮助双方认识亲情的可贵,从而引导双方反思。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少年法庭教育矫治了一大批犯罪未成年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孩子增多,一个新问题又摆在法官们面前,如何保障这些孩子的权益?对此,南京市秦淮区的法官专门进行了调研,发现家事审判与少年保护具有互补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将家事案件纳入少年庭审,既可以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上理顺关系,也可以优化整合审判力量。

2013年7月,秦淮区法院率先进行改革,设立少年家事庭,开启对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权益的全面保护模式。

少年家事庭作为一个综合审判庭,将涉少刑事审判中的社会调查、圆桌审判、心理矫治等工作机制纳入涉少民事及家事审判;另外,在少年刑事审判中,把家事审判中的公益性、修复性、伦理性理念引入其中,实现审判效果的最大化。

秦淮区法院少年家事庭副庭长王冬青,说起少年家事审判模式,她的最大感受就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加全面。比如,涉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如果是成年人,赔偿条件相对较高,如果是未成年人,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条件会相对宽泛,主要是为了抚慰未成年人的心灵。

40年来,各地法院逐步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少年审判之路,让走入法庭的未成年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温暖。

家事审判,用温情守护万家灯火

2016年,全国的家事审判改革正式启动,宝安区法院是深圳唯一的试点。

不久前,宝安区法院发布了家事审判改革状况白皮书,深圳市中级法院将全面推广“宝安模式”。

庭长张力英一路见证着家事审判庭从想法变为现实。十多年前张力英从吉林来到这里,而她所在的家事审判庭,几位法官分别来自湖南、江西、宁夏等地,她常常笑言家事法庭凑齐了东南西北,寓意着四角齐全家庭美满,更要把案子办好。

张力英觉得,是改革开放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凝聚力,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充满激情和干劲的氛围影响。宝安区法院是深圳最大的基层法院,每个家事法官平均每年要审理超过400个案件。

宝安区的流动人口超过80%,由于缺乏土生土长建立的家族纽带联系,发生纠纷时没有亲友帮忙化解,很容易一路闹到法庭。以往视为普通案件去审理,法官一般弄清楚三个问题“是否同意离婚”“孩子由谁抚养”“财产如何分割”,便可以作出判决,但实际效果并不好。

家事审判改革中,宝安区法院关注夫妻婚姻权益、财产权益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情感权益,充分发挥家事审判的诊断、修复和治疗作用。法官审理案件时,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离婚”,寻找情感问题的根源。

张力英记得最清楚的案件,是一对来离婚的年轻夫妻。妻子写的起诉状只有几句话,就是只要孩子不要财产。从起诉状中,张力英察觉出背后有“故事”,但多次询问,妻子都避而不谈,而丈夫除了苦苦挽留妻子不要离婚,也说不出所以然。

张力英便委托心理咨询师帮忙。经过心理咨询师把脉发现,年轻夫妻的感情并没有问题,主要是婆媳矛盾,而丈夫又不善于从中调和。经过几次辅导,丈夫渐渐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用合适的方法向妻子表达情感,终于挽回了妻子的心。

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法官还为这对年轻夫妻准备了浪漫的“再求婚”场景,营造仪式感,让他们珍惜失而复得的婚姻。

每每想起当时的场景,张力英都万分感慨。一个家庭在深圳站稳了脚跟,就意味着两个奋斗者可以安心打拼,孩子能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呵护。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在家事审判改革之中,法官们作为新深圳人,希望能帮助每个人拥有和美的家庭,在这片热土上找到归属感。

激荡40年,法庭上的时光故事

深圳宝安区法院的家事法庭采用圆桌审判方式

深圳宝安区法院的家事法庭,只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法庭变迁的一个缩影。

40年弹指一挥间,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场所到智能综合审判楼,从几张小桌方凳到专门的法台法椅,从法庭数量增多到专门法庭的出现……这些变化都在彰显着法治的进步和公平正义对人们的守护。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