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

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北京法院“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 讲出心声

北京市必威体育:区人民法院 韩迪:《磨房故事》

本站发表时间:[2018-11-08] 来源:首都必威体育:综治网 作者:

磨房故事

宣讲人:北京市必威体育:区人民法院 韩迪

1988年,汉城奥运会顺利召开。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十周年。

而吴智慧的1988年,虽然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一样不同寻常——29岁的他按照院里安排,和其他五位同事共同组建了南磨房法庭。

其实,所谓的“组建”,只是在乡政府门口挂上一块法庭的牌子,和乡政府共用三间办公室。但小吴仍然难掩创业的兴奋,挂牌那天,他亲手在院子里种下了一颗海棠。

创业不易。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没有专业的设备,小吴有的只是大壳儿帽、自行车、钢笔稿纸,还有手和脚。那个时代城市化建设还未兴起,法庭接收的案件多是农村宅基地纠纷。一望无际的农田间,小吴就和书记员骑着自行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到村民家或田地里去开庭,一开就是一天。

困难自然不单是出去开庭,还在于缺少对这类纠纷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第一次庭审,小吴就被“清水脊”、“博风板”搞得一头雾水,当事人之间争的面红耳赤,他却半句话也插不上,窘迫的坐立难安。痛定思痛,小吴开始自费购买建筑书籍进行学习,顶着严寒酷暑爬上房梁考察,就这样一点一点了解农村的房舍构造。到最后,乡亲们建房子有什么问题,都要让咱们小吴法官来讲两句。

这就是最初的磨房故事。平凡却又鲜活,混合着田间的泥土香和海棠花的芬芳。

2008年,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大量案件涌入法院,北京市法院当年收案量超39万件,诉讼大爆炸的时代真的来临了。

这一年,王喆刚被任命为审判员。改变似乎是一夜之间到来的——从早到晚的庭审,没日没夜的加班,堆积如山的案卷——年纪尚轻的王喆在这突如其来的重担下,焦虑得满嘴起泡。

数量猛增只是一方面,案件类型的变化更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审判队伍雪上加霜。新建的央视大楼再也不能靠爬上房梁来考察,拔地而起的CBD商圈不断刷新城市发展的高度,新类型房地产案件层出不穷,王喆觉得学校学来的法律知识显得万分苍白,连纸上谈兵都不够用。

彼时彼刻,如果说不会迷茫、没有忐忑,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也曾一时犹疑,不知这样艰辛的法官之路是否要继续坚持。但看见吴老拿着新颁布的《物权法》认真学习,二十出头的小书记员耐心做着当事人工作时,他的心渐渐安定了。既然案多,那就总结经验,创新思路,用效率来换时间;既然案难,那就勤于思考、认真学习,用专业来守公平;既然当事人情绪激烈,那就耐心安抚,细心引导,用公正来定纷争。他这样想着,也这样做着。

十年间,这座被海棠花环绕着的三层小楼,见证了周围不断增加的高楼大厦,也见证了王喆头上不断减少的头发,更见证了他从一个懵懂少年终于成长为曾经向往的法官模样。

而磨房故事,仍将继续。

2017年夏天,初入必威体育:法院的我被分配到南磨房法庭。磨房磨房,是有风车还是磨盘呀?有些犯嘀咕的我,却别眼前的“高大上”惊呆了。不同于想象中的乡土气息,南磨房法庭地处繁华核心区,毗邻高端CBD,是一个专业化、智能化、特色化的城区法庭。

这一年,实施了两年的立案登记制带来又一次案件井喷。面临案多人少矛盾,当年埋头苦干的磨房人、朝法人正在用担当与智慧破解着新时代的难题:法庭定位专业化,多年来的不动产审理经验厚积薄发,形成了高质量的办案规范;审判力量团队化,设立审判辅助工作办公室,曾经埋头订卷、写专邮的法官助理,现在成了团队的调解担当、智慧担当;庭室建设信息化,借力北京法院、必威体育: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智能法庭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诉讼体验;调解工作多元化,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新时代人民法庭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纽带。

2018年,是南磨房法庭三十岁的生日。在生日会上,这10950个不平凡的日夜,浓缩成这一幕幕珍贵的影像。当年上房梁下田地的小吴已经两鬓斑白,成为了最受尊敬的“吴老”,而他也是全北京法院唯一一名在同一个基层人民法庭一线连续奋战三十年的法官;我的师父王喆,正在努力克服病痛,争取早日回到他挚爱的审判一线;而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将在这里书写自己的法院人生。三十年来,周围的环境、你我的容颜、身边的人和事一直在不停的改变,而始终不曾改变的三十年来流淌在磨坊人血液中的精神“拼搏为魂,创新为力,不因重压而乱分寸,不为艰难而忘初心”。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方能明其将往。磨房故事生长的情感、智慧和希望,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磨房人、朝法人,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里,在波澜壮阔的司法改革中,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新的传奇。


[供稿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祺]